红旗渠一座永恒的丰碑----学习心得
红旗渠,一个从小学就耳熟能详的名字,并且不止一次地梦想能够亲身领略红旗渠的风采。7月上旬,跟随县委组织的弘扬红旗渠精神,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培训班,赴河南林州市实地学习红旗渠精神。通过走实地、听讲座、看话剧,亲身体验了红旗渠的壮观,感受了红旗渠精神的伟大,心灵一次次被震撼,灵魂一次次被触动。
这次体验式教学,沿着蜿蜒崎岖的山路实地参观了红旗渠重点工程路段,零距离与红旗渠亲密接触,亲身感受和体验了那悬挂在绝壁上,被称为世界“第八大奇迹”的红旗渠。林县人民苦战10年,用铁锤、钢钎硬生生地凿出了名扬四海的“人工天河”。红旗渠的成功修建,是林县县委一班人在共和国最困难的时期和极其艰难的条件下,得民心、顺民意、解民忧、去民愁的正确抉择,是依靠群众力量,坚持走群众路线的真实写照。
红旗渠的修建,体现了共产党人的责任。建国初期的林县共有90多万亩耕地,只有1万多亩水浇地。全县550个行政村,就有305个村人畜吃水困难,有的要跑5里、10里去取水,还有的要跑更远路程去取水。因为取水常常发生打架斗殴伤人亡命事故。1954年,安阳地委做出一个非常具有历史意义的任命----年仅26岁的杨贵任林县县委书记。杨贵和县委一班人通过分析县情,深刻认识到缺水是林县贫困诸多矛盾中的主要矛盾。于是提出“苦战五年,重新安排林县河山”的战斗口号,历时10年最终修成红旗渠。正是林县县委以为人民服务为宗旨,坚定理想信念,才结束了林县十年九旱、水贵如油的苦难历史,为提高群众生活和发展工农业生产创造了有利条件。
红旗渠的修建,体现了共产党人的担当。当年,杨贵冒着极大的政治风险提出修建红旗渠的惊天构想,语惊四座。此工程史无前例,战线长、障碍多、施工难、风险大,一旦功败垂成、必将身败名裂,建议他三思而行。“大家放心,出了问题我一人负责”杨贵在会上坚决表态,敢想、敢干、敢担当,有排山倒海的气魄,有无畏的精神和卓越的胆识,历时十余年,于1969年修建完成。1960年11月,全国实行“百日休整”,红旗渠却坚持继续施工,引起一阵波澜,被扣上“左倾”的帽子,杨贵差点被撤了职。我们学习红旗渠精神,就是要求我们领导干部,无论在工作上还是在生活上,都要做到率先垂范、敢于担当、无私奉献,以自身强带动群众树立良好的生活、学习、工作作风。
红旗渠的修建,体现了共产党人的情怀。20世纪60年代,能吃上水、用上水就是林县人民的最大梦想,水的问题就是最大的民生。以杨贵同志为书记的林县县委想人民之所想,决心重新安排林县河山,作出了修建红旗渠的重大决策。数十万干部群众矢志不渝,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十年如一日,用甚为简陋的工具,不屈不挠与天斗与地斗,历尽艰辛在太行山的悬崖绝壁上建起了“人工天河”。半个世纪过去,红旗渠并没有被历史的荒草所淹没,而是仍像一位毫无所求的乡间母亲,默默滋润和濡养着林州大地。林县人民在建设这项惊天地、泣鬼神的伟大工程中,锻造了气壮山河的“红旗渠精神”。红旗渠已不是单纯的一项水利工程,而是成为一个标志,一种图腾。
短暂的培训虽然结束了,但是,红旗渠不仅仅给我们创造了丰富的物质财富,也给我们创造了宝贵的精神财富。学习、弘扬和践行红旗渠精神没有终点,学习红旗渠精神,就是要持续保持和发扬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精神,激发我们广大干部为党和国家的事业共同奋斗的热情,齐心协力推进脱贫攻坚,确保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如期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