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要求各地学习这个浙江经验到底好在哪里?

时政要闻  2021-05-27    阅读:155
来源:德行教育

      2019年3月初,中办、国办转发了《中央农办、农业农村部、国家发展改革委关于深入学习浙江“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经验扎实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工作的报告》,并发出通知,要求各地区各部门结合实际认真贯彻落实。

     《报告》总结了浙江省15年推动“千万工程”的坚守与实践,并归纳成为七个方面的经验。下面,我们就沿着这七条脉络,到七个浙江的典型乡村“走一走”,看一看他们怎样实现美丽嬗变的。

01.始终坚持以绿色发展理念

引领农村人居环境综合治理

浦江县大畈乡建光村

建光村曾是浦江水晶产业的主要发源地之一,全村500多户人家,最多时有水晶加工小作坊300多家。当时,村民们每天在乌烟瘴气的棚子里磨玻璃,整个村子废水横流,粉尘弥漫,环村流淌的壶源江甚至成了白色的“牛奶河”。

2013年,浦江打响全省水环境综合治理的第一枪,建光村以治水、拆违为突破口,关停、搬迁全部水晶加工坊,转型大力发展乡村旅游。如今,洗去污垢的建光村露出清丽本色,被评为浙江省美丽乡村特色精品村、浙江省美丽宜居示范村和国家3A级旅游景区,并利用良好的生态和独特的诗歌文化,建设中国诗人小镇,发展美丽经济。

随着民宿和农家乐数量的增加,建光村还成立了一家旅游公司,统一分配客源,策划活动,提升服务质量。村民们还自发统筹钱款,新建7座亭桥、铺设沿山游跑道、建成壶源江上第一条索桥,让建光村出落得越发眉清目秀。

02.始终坚持高位推动

党政“一把手”亲自抓

黄岩区宁溪镇乌岩村

浙江省历届党委和政府坚持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一把手”责任制,成立由各级主要负责同志挂帅的领导小组,每年召开一次全省高规格现场推进会,省委省政府主要领导同志到会部署。在2018年7月25日召开的全省深化“千万工程”推进乡村振兴现场会上,就提到了以乡村振兴为主题的干部教育培训基地——同济·黄岩乡村振兴学院挂牌成立。

自开展“千万工程”以来,黄岩306个村庄人居环境发生巨变,但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逐渐显现:西部山区很多村庄空心化,老龄化严重。以乌岩村为例,这个原生态村落山高路远,缺少产业。年轻人纷纷向外搬迁,全村一度仅剩下20位老人居住,房屋年久失修,环境脏乱差。

乡村发展,关键在人。得益于黄岩与规划设计机构的合作,在规划设计专家的指导下,乌岩头村着手对100多间老屋进行保护性改造,发展文创产业,乡村旅游。如今,绿水青山与乡土风情吸引来20多家文创工坊、民俗和农家乐入驻,乌岩头村也成了校地联合培养乡村人才,指导乡村实践的样本。

03.始终坚持因地制宜

分类指导

丽水市莲都区古堰画乡

八百里瓯江携苍翠而来,在丽水市莲都区碧湖镇与大港头镇交汇成古堰画乡。但过去, 这片诗意流淌的土地上盘踞着上百家木制品企业与加工点,常年机器声轰鸣,锯末横飞。

2015年,古堰画乡开启生态环境整治。“拆违只是第一步,拆后方见真功夫”,为了走好发展的“第二步”,当地聘请了专业机构进行规划设计,利用同济研所在地“丽水巴比松油画”起源地的优势,打造生态旅游度假,美术写生创作等美丽产业。随着美术写生基地、油画创作基地、小镇客厅等相继落成,古堰画乡与周边村庄气象一新,投资商接踵而至。

为进一步突出特色,避免同质竞争,2018年初,古堰画乡以更长远的目光编制业态优化和环境提升方案,并制定更严格的项目准入标准。从招商变为选商,近亿元的投资因可能带来生态影响被拒,多家民宿、农家乐改建扩建申请因特色不鲜明被驳回。

04.始终坚持有序改善民生福祉,

先易后难

开化县齐溪镇龙门村

坐落在钱江源头的龙门村,曾经垃圾满地,随处可见露天厕所和简易猪栏,“吃粮靠救济,穿衣靠养猪,用钱靠砍树”。10余年前,龙门村痛定思痛,不断美化村庄环境,在发展乡村旅游和生态文明建设的道路上走出了特色。

提升村庄环境,要有“面子”,更要重“里子”。龙门村在发展乡村旅游之初,就决定了要在保持古村原始风貌的基础上,制定符合村庄特质的旅游发展规划。后来,村里通过组建旅游公司,恢复“溪环玉带”和“龙潭虚泽”等八景,并将“新建高层建筑不得超过三层半”,“使用白墙黑瓦或灰瓦”等细则列入村规。

农村指导员胡小刚亲眼目睹了龙门村的点滴变化。人均收入从几千元到两万元,村民们的精神面貌改变了,人人都对就业致富充满信心。胡小刚说:他来村里后,就想法设法发挥龙门村山水旅游优势,借助山村旅游推动民宿与村民结对致富,先富带后富,让村民们“人人有事做,家家有收入”。

05.始终坚持系统治理,

久久为功

新昌县镜岭镇外婆坑村

外婆坑村聚居着白族、傣族等12个少数民族村民,被定位为“江南民族村”。在恢复民族歌舞和节庆传统的同时,村里开设了织布、制茶、倒糍粑、磨豆腐等特色民俗项目,前来体验的游客络绎不绝,20余家民宿和农家乐顺势开出,乡村旅游产业风生水起。有村民在家门口摆个小摊卖自制的玉米饼,一年就有10多万元的收入。

然而,外婆坑村过去就是“穷名在外”:“开门就是山,出门就爬岭,看看面对面,走走老半天”的地理环境,逼得乡亲们开山劈岩。在老支书的带领下,他们修了8.5公里的山路,畅通的连通外界,接着发展旅游产业,很快成了富裕村。

外婆坑村的文化礼堂里,摆放着很多图片和农村生产生活的老物件,展示村子由穷到富的历程。村民富了,大家的关系也像山泉一样甘甜清澈。158户,501口人,难免磕磕碰碰,有什么矛盾,到文化礼堂来,干部和有文化村民一说和,就烟消云散了。

06.始终坚持真金白银投入,

强化要素保障

宁海县桥头胡街道双林村

在双林村,休闲度假的游人不断,村里已经开出40多家民宿,户均年收入超过20万元。村民感慨:“曾经村子一片乱糟糟,房前屋后都是垃圾堆,想不到有一天能成为党政干部案例学习的典范。”

秀山丽水从何而来?宁海“打扫屋子”,先后投入近170亿元进行环境整治,提出“十有十无”美丽乡村标准;“开门迎客”,发展特色民俗,在全省率先实施民宿备案制,注册首个区域性品牌“宁宿”,一年内实现民宿总量、营业额和农产品销售额“三个翻番”,村均集体收入增长25%,乡村旅游收入增长30%。

为保证“千万工程”的持续推进,宁海相继出台一系列制度举措,同步促进农村基层治理现代化。涉农资金整合保障了农村环境整治“有钱花”,县村级权利清单三十六条保障了钱“花得规范”,示范乡镇、示范村、精品线建设则推动“美丽成果”向“美丽经济”转化。如今以双林村为代表的宁海美丽乡村,美丽环境成了重要的资源天赋,引得资金和人才纷至沓来。

07.始终坚持强化政府引导作用,

调动农民主体和市场主体力量

安吉县递铺街道鲁家村

千方百计发动村民参与,是鲁家村推进“千万工程”,改变村庄面貌的秘诀。抱团发展民宿产业的消息一发布,不到一天就有30户农民报名;全村104个项目在建,村干部顾不过来,村民主动帮忙,投工投劳;原先三位最爱打架闹事的村民,也做起工程、开起了杂货店。

村民的热情从何而来?原来,在引进社会资金时,村里与旅游公司达成合作,共同出资成立村集体占股49%的旅游公司;之后,又以公司名义入股18个家庭农场。通过打造“公司+村+农场”的模式,使村民与村集体、农户与工商资本形成共建共享关系,让农民真正成为乡村振兴的主体。

从一个环境脏乱差,没有产业,少有年轻人的落后村,到天蓝地净水清,拥有18家农场,村集体资产2亿元的景区村。没有资源天赋的鲁家村一路逆袭,成为全国样板村,实现了发展的三级跳。2018年3月,鲁家村首次股民代表大会上公布了一个好消息,村民有股份,由每股价值375元涨到1.98万元。

2003年,浙江启动“千万工程”,开启了以改善农村生态环境、提高农民生活质量为核心的村庄整治建设大行动。从事反引领到整体推进、从神话推进到全面覆盖,如今,这项工程已经迈入4.0版本,美丽乡村示范县、美丽乡村风景线、美丽乡村经常、美丽挺远等纷纷涌现,不仅营造出美丽风景的全域化格局,更激发出乡村振兴的澎湃活力。

热门专题推荐——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关系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全局性、历史性任务,是新时代“三农”工作总抓手。新形势下,全面落实乡村振兴战略的各项任务,对于领导干部来说,可谓责任重大,使命光荣。一方面,要担负起农业强起来、农村美起来、农民富起来的重任,另一方面,还要确保农村社会和谐稳定、农民群众安居乐业。在此背景下,德行干部培训中心特开设“实施乡村振兴战略 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专题培训班,邀请到江浙沪等地知名教授、专家、学者授课,课程设置以实践、需求、问题为导向,精心准备、周密组织,旨在通过讲授式、研讨式、案例式及体验式教学等多种教学方式,帮助各级领导干部要提高自身政治站位,切实增强推动乡村振兴战略实施的责任感使命感紧迫感,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中央的决策部署上来,做新时代“三农”工作的开拓者和引领者,坚决走好乡村振兴之路!

  延伸阅读——德行干部培训中心2021年热门培训项目精选

电话咨询 24h 获取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