咨询热线
0571-89086031

培训定制

课题导航

乡村振兴不是拯救乡村,而是拯救我们!

时间:2022-03-21 10:54

       导语:

       乡村的使命与价值有五个方面:乡村是新时代的新空间、新载体,这是它的高度;乡村是中华文明兴衰的底线,这是它的深度;乡村是生态文明建设的主战场,这是它的未来;乡村是文化和智慧的宝库,这是它的时代价值;乡村承载着中华文明的记忆和活历史,这是它的永恒价值。

       21世纪,面向未来、回顾过去,值得我们长期留下的最有价值的东西是什么?我的回答是乡村。乡村承载着中华文明的记忆,承载着中华民族的历史。

       在许多人眼中,乡村在凋零,乡村是“空心村”。其实“空心村”并不空,空的是我们的心。我们心里只有可置换增值的宅基地、可流转的土地、要拆的老房子,唯独没有我们的祖业、祖训、族谱、书院.....它们承载的是千年或百年的村庄历史记忆,承载的是我们从哪里来、到哪里去的答案,承载的是我们共同的乡愁记忆,承载的是我们共同的精神家园和信仰之源。

       在乡村振兴和乡村建设中,知比行更重要,懂得乡村,才能振兴乡村。近代以来,在追赶西方现代化的过程中,我们读懂了工业化,读懂了城市,甚至更加了解西方,但是却离承载着五千年文明的乡村越来越远,和它越来越生疏,越来越读不懂它。

       目前我们对乡村的认识程度,与党中央赋予乡村振兴的地位和使命极其不匹配。习近平总书记从大历史观提出了“民族要复兴,乡村必振兴”,把乡村振兴的使命上升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高度。

       概括起来,乡村的使命与价值有五个方面:乡村是新时代的新空间、新载体,这是它的高度;乡村是中华文明兴衰的底线,这是它的深度;乡村是生态文明建设的主战场,这是它的未来;乡村是文化和智慧的宝库,这是它的时代价值;乡村承载着中华文明的记忆和活历史,这是它的永恒价值。
 

01

乡村是新时代的新空间、新载体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提出了一系列重大战略,要落实这些新时代战略,单纯依靠城市可能已经无法实现,改革开放四十多年,给我们留下的是一个“满”的城市,和一个“空”的乡村。城市作为中国追赶西方现代化的载体,获得的成果满满,存在的问题也很多。城镇化造成的“空心化”乡村,问题很多,但希望也很大。

       《道德经》讲“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满则亏,空才有用。一个“满”的城市也是资源用尽、空间用完的地方,而一个“空”的乡村,恰恰也是充满希望的、有用的乡村,一个清零从头来,成为新时代新动力、新阵地的乡村。

       乡村是新时代的新空间、新载体,这已经不只是一个理论逻辑上的结论,而是正在发生的事实。生态文明建设成本最低、优势最大的地方是乡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根在乡村,迈向新时代需要的中国智慧、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需要到乡村去寻找。

       习近平总书记讲:“民族要复兴,乡村必振兴。”“如期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并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迈进,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在农村,最广泛最深厚的基础在农村,最大的潜力和后劲也在农村。”

       习近平总书记心目中的乡村,就是一个迈向新时代、承载新时代、引领新时代的乡村。一个“空”的乡村,却又是承载着沉甸甸希望与使命的乡村。

02

乡村是中华文明兴衰的底线

       中华五千年文明根源于乡村,乡村是中华文明之根,携带着中华文明的基因。自秦始皇统一中国以来,在两千多年的朝代更替中,战争使古代城市遭受了一次又一次毁灭,但中华文明没有中断,因为中华文明的种子在乡村,只要乡村存在,中华文明就会延续下去。

       中国在现代化的道路上,一直走着不同于西方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毛泽东同志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道路,走的不是像西方一样依靠城市资产阶级的革命道路,而是一条符合中国国情的“农村包围城市”的道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首先在中国农村大地掀起了波澜壮阔的改革大潮。以家庭承包经营制为起点的农村改革揭开序幕,从此开启了中国改革开放的伟大历程。从古至今,无论时代发生了什么变化,乡村都是中华文明发展的源动力所在。

       城市和乡村就像一棵大树的不同部分,乡村是树根,城市则是枝叶。滋养城市的主要营养来自默默奉献的乡村,城市的建设者是来自乡村的2.9亿农民工。所以,对乡村,我们要满怀情感和感激。

       抗击新冠肺炎疫情,中国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在抗疫英雄榜上,不能没有农民和农村。疫情最严重的时候,一半人口住在乡村,但乡村是感染率最低的地区。一些地区封城的时候,国家为其提供了大量物质资源和服务等保障,而农村不仅实现了自我服务,还承担了城市粮食、蔬菜和日用品的供给任务。

       从这个意义上讲,中国农村的自足性,使中国应对疫情的成本大大降低。可以说,这是中国抗击新冠肺炎疫情取得阶段性胜利的重要因素之一。我们不能忘记乡村是中国安全的保险阀、化解危机的蓄水池,这种价值越是在遭遇风险和危机的时候就越凸显。

03

乡村是生态文明建设的主战场

       也许有人认为,乡村代表过去,未来的乡村没有希望。从工业文明的角度来看,乡村似乎没有希望,因为乡村不能够承载现代化产业。但是,从生态文明建设的角度来看,生态文明建设成本最低、效果最好、资源最丰富的地方在乡村。

       习近平总书记的“两山”理论就源于乡村,中国未来发展的潜力也在乡村。乡村是离天最近、与地最亲的地方,是最容易实现绿色生活的地方。分布式、在地化新能源的最大资源在乡村,未来乡村可以优先于城市实现清洁能源自给自足。

       总之,21世纪中国乡村的命运是“逢工业文明衰,遇生态文明兴”,21世纪中国乡村的使命是:通过一系列卓有成效的生态文明建设,推动中国迈向生态文明时代。

04

乡村是文化和智慧的宝库

       工业文明最大的贡献,是利用知识和科技的力量,创造了一个物质极其多样、极其丰富的世界。但知识和科技可以创造物质,却创造不了精神。我们今天生活在一个物质与精神失衡的时代。矫正精神缺失的当代“文明病”,需要增加精神供给。这决定了“文化+智慧”是未来人类文明发展的大趋势,从这个意义上来讲,新时代是文化和智慧的时代。

       满足当代人类的精神消费需求,不是不要物质生产,而是要进行“精神+物质”“文化+科技”“知识+智慧”的新财富生产、新业态创新。文化和智慧的时代,是一个“文化+”的新时代。中国的文化与智慧之根在乡村,乡村是文化和智慧的宝库。

       创造“文化+”的新时代,最大的潜力在乡村。“文化+”的时代将是一个市场在城市、空间在全球、源地在乡村的时代。未来乡村产业可以实现无限可能:文化+人+生态、文化+科技、文化+手工、文化+设计、文化+传统工业、文化+科技、文化+生活、文化+历史+科技+市场……乡村文化产业给人们带来憧憬,应该是中国最有成长性的产业。

05

乡村承载着中华文明的记忆和活历史

       古老而年轻的中国乡村,所承载的不是单纯的中华文明的记忆,而是活的历史。十多年来,我行走在乡村的土地上,发现中华五千年文明不是只写在教科书上,而是仍以活的生产和生活样态、活的文化、活的习俗、活的语言和文字,存留在960万平方公里的大地上。

       生活在青藏高原的藏族,保留着中华游牧远古文明的活样态;生活在云贵高原的少数民族,是中华文明童年生活的活化石;今天的苗族仍用着四千年前的人使用的太阳史,苗族服饰的图案记载着五千年前的天文图;周代文明的信息仍在中国各地流传的千年家族、家谱文化中延续着;宋代文化仍被客居他乡的广东、福建、浙江等地的客家人恪守着;元明清的历史散落在山西、陕西等地的古老村落中……

       这些就是为什么一大批中国文化学者、专家苦苦发声,不要拆迁乡村的原因所在,因为拆迁的不是乡村,是中华文明的活历史。(编:于此,需要记住这些大学者的名字,贺雪峰教授、温铁军教授、周天勇教授等教授...)

       乡村振兴的目的不是要我们拯救乡村,而是要让乡村拯救我们。我们应该带着感恩之心到乡村去亲近我们共同的“母亲”,踏上乡村振兴之路也是迈向回家之路,只有这样才能为我们的未来留下最美好的记忆,而不是痛心的遗憾和找不回的乡愁。

热门培训专题推荐——

在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过程中,以党员干部为领头雁的乡村振兴干部作为引领乡村发展的“主心骨”就要发挥好引领示范作用。因此,因此,各省、自治区、市组织部应着力抓好以村干部、党员干部为主的乡村振兴干部队伍建设,激发乡村振兴干部干事的活力,打造一支政治过硬、本领过硬、作风过硬的乡村振兴干部队伍。 它山之石可以攻玉。乡村振兴干部赴浙江省的乡村振兴先进地区、示范地区考察“取经”,学习借鉴浙江当地市县区可复制、可推广、可借鉴的先进乡村振兴先进经验和做法,探索乡村振兴路径,对标先进、问计取经、拓宽思路、以学促干。

  德行干部培训中心,所开展的“乡村振兴干部培训教育之浙江经验”系列培训课程,围绕着乡村振兴的五个方面:产业振兴、人才振兴、文化振兴、生态振兴、组织振兴展开。所包含的特色课程有:以“红船精神”引领乡村振兴领导干部乡村振兴能力提升专题、生态农业与乡村休闲旅游发展专题、基层党建引领浙江省特色乡村振兴专题、“推动数字乡村建设,助力推进乡村振兴”专题、“学习浙江乡村振兴经验 推进美丽乡村建设”专题等等特色专题,都深受各地委托单位的好评。 此方案仅供参考,我们可根据委托单位需求量身定制相应方案,详询:0571-89086031

pi币

版权所有:德行教育培训 咨询电话:0571-89086031   备案号: 浙ICP备19023798号-3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