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是治国理政的重要原则。习近平总书记在国内外多种场合频繁谈及,中央政治局会议、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中央全会等分量极重的会议,更是屡次关照这一话题。
2020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十三五”规划收官之年,前不久的中央政治局会议再次强调,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2020年,经济工作怎稳?怎么进?如何理解“稳中求进”新的时代内涵?思响哥带你一文读懂,把握经济发展大势。
习近平谈及的“稳”和“进”
稳中求进是我们国家长期坚持的工作方针。早在2014年12月1日,习近平总书记就在中共中央召开的党外人士座谈会上谈到:
稳的重点要放在稳住经济运行上,进的重点是深化改革开放和调整结构。稳和进有机统一、相互促进。经济社会平稳才能为深化改革开放和经济结构调整创造稳定的宏观环境。要继续推进改革开放,为经济社会发展创造良好预期和新的动力。
在此之后,2016年12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召开的中央经济会议中,又对“稳”与“进”之间的关系进行了进一步的阐释:
稳是主基调,稳是大局,在稳的前提下要在关键领域有所进取,在把握好度的前提下奋发有为。
2017年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习近平总书记再次强调:“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不仅是治国理政的重要原则,同时也是做好经济工作的方法论。”
2017年7月21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召开的党外人士座谈会上,再一次重申:
可以看到,这些重要论断对“稳”和“进”的内涵及相互之间的关系作出了十分精辟的论述,需要深刻理解和把握稳中求进的新时代内涵。
稳中求进的新时代内涵
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是当前开展经济工作的先决条件,同时也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发展的内在要求,对其丰富的内涵,必须要加以准确把握。
要更好把握稳和进的关系,稳是主基调,要在保持大局稳定的前提下谋进。稳中求进不是无所作为,不是强力维稳、机械求稳,而是要在把握好度的前提下有所作为,恰到好处,把握好平衡,把握好时机,把握好度。
在改革、发展和稳定的大局中,稳是积极的稳、进取的稳,在稳的大前提下,实现进一步推进深化改革、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改善民生等既定任务。稳中求进,稳是一切工作的基础,是最大的前提;进是努力奋斗的目标,是发展的大趋势。只有确保稳定的大局,才能以更加有效的方式持久地推动各项事业的前进;唯有具备前进的动能和效果,才能凝聚力量同心同向,在更高的水平保持稳定。稳与进既相互辩证又相辅相成,两者在相互影响的同时相得益彰。在实际工作中,要运用好辩证思维、系统思维、底线思维,抓住稳的着力点,找准进的切入点,在确保稳定的前提之下突出重点,力争在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上取得突破,奋发有为,向发展的新境界迈进。
稳住经济运行是稳的重点。目前正处于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型过程中,存在较大的经济增速换挡、增速下行的压力,因此不能简单地将“稳住经济运行”机械地理解为稳增速。“稳住经济运行”的工作目标并不与在适度的范围内下调经济增速、在合理的区间内浮动经济指标相悖。党的十八大以来,在中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中国经济基数和总量大、资源环境压力大等现实因素影响下,我们主动对经济增速进行适度下调符合经济规律和事物的客观发展。从党的十八大后公布的历年经济数据中可以看到,2013年到2018年我国经济增速的预期是从7.5%逐步下调至6.5%,对经济增长的预期下降了1%;而从现实数据来看,2013年至2018年国内经济增速从7.8%下降到6.6%,下降幅度为1.2%,基本符合预期。在这个过程中,经济社会发展不仅没有因为经济增速的减缓而出现大幅的波动,经济的质量和效益反而得到显著提升,经济结构进一步优化,实现了就业增加、环境改善等目标。从现实中可以看到,“稳住经济运行”的内涵并非简单机械地维持经济增长,也不意味着经济增速需要达到某个水平不能下调,而是需要确保经济在一个合理区间运行,以经济增长的速度适度下调换取经济发展的平稳、经济质量的提升以及经济效益的增加。
深化改革开放和调整结构是进的目标。在全面深化改革、加快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战略部署下,如何加快调整经济结构就成为“进”的关键。2016年,习近平主席在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的重要讲话中明确指出:“我国经济运行面临的突出矛盾和问题,虽然有周期性、总量性因素,但根源是重大结构性失衡,导致经济循环不畅。”这些结构性失衡,突出表现在产业结构不合理、实体经济内部供需结构失衡、金融与实体经济失衡、金融内部结构失衡、区域经济发展失衡等多方面。深化改革开放和调整结构,就要把“进”的重点放在推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上,力争在结构优化上有新的突破。
稳中求进的关键
坚持稳中求进的关键是做好稳增长、促改革、调结构、惠民生、防风险、保稳定各项工作。
1.稳增长的重点工作是稳外贸、稳外资、稳投资
当前,国际贸易环境发生了复杂深刻的变化,中国商品既面临出口份额继续扩大的“天花板”,也面临进口高科技产品的“卡脖子”问题,中美贸易争端的解决具有长期性和复杂性的特点,因此稳外贸对于稳增长所具有的重要意义和难度显而易见。
外资是经济增长的重要引擎。当前,一方面,发达国家特别是美国大幅度减税,吸引制造业回流美国和西方国家,推进“再工业化”;另一方面,中美贸易战可能导致一些在中国生产、产品销售市场是美国的跨国公司搬离中国,在这个大背景下,稳外资的难度和重要性是显而易见的。
稳投资是有效扩大内需,保持经济增长的基础。近年来,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速逐年回落,特别是民间投资增速下降明显,这是由追求高质量发展转变为对投资增速踩刹车导致的,是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要求。从经济增长方式转换的过程来看,比起传统的依靠资本驱动的经济增长方式,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的经济发展将更多地依靠技术、人力资本要素,极大地减少对资本的依赖。
但在短期内由投资增速的放缓所造成的冲击也需要引起关注,因为投资增速放缓的速度和幅度如果超出了社会经济的承受能力将加剧经济波动。当前经济发展面临诸多挑战,在外部环境发生明显变化的情况下,稳投资、扩内需,通过正确引导投资促进供给结构的优化尤为重要。
2.促改革就是用改革创新的办法来稳外贸、稳外资、稳投资
稳外贸的关键,在于通过改革,进一步提升贸易便利化的水平。新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海关进出口货物报关单填制规范》于2018年8月1日正式实施,这是我国海关为应对复杂的外贸形势,为服务外贸企业、优化营商环境而出台的一项重要举措。此外,加快外贸出口企业的退税周期也是促进“贸易便利化”的方式之一,这将使企业能够以更快捷的方式和更低的成本获得融资保障,从政策上加强对外贸企业信用担保的支持力度。
稳外资需要深化政府“放管服”改革,进一步优化营商环境。要认真研究和解决外国投资者的合理关切,进一步营造公开透明的法律政策环境、高效廉洁的行政环境、平等竞争的市场环境,既要推动落实扩大开放、大幅放宽市场准入的重大举措,又要通过制度创新,加快形成法治化、国际化、便利化的营商环境,保护在华外资企业合法权益,充分发挥两个负面清单的作用,在知识产权、政府采购、产业优惠政策等方面保障外资参与公平竞争,争取吸引更多的外资。
稳投资的关键是聚焦于党的十九大明确的重点建设任务,聚焦于已纳入建设规划的重大工程,聚焦于有益于补足社会经济发展短板的有效投资,聚焦经济发展和社会民生的重点领域,做到“有所为有所不为”,突出重点精准发力。同时,稳投资需要具备定力,不能单纯地为推高投资增速和经济增速而投资,而是需要拉动有效投资,实现稳增长、防风险和惠民生的多重目标。稳投资要深挖投资潜力,重在通过改革创新激活民间投资。要按照“平等待遇、开放领域、引导产业、调整结构、创新服务”的思路,切实消除非公有制经济特别是民营经济发展的体制性障碍,努力形成公有制经济与非公有制经济“两翼齐飞”,国有资本、民间资本、外国资本“三资联动”,努力破除各种“玻璃门”“弹簧门”“旋转门”,取消对民企的各种投资限制,形成相互促进、相得益彰的投资发展格局。
3.调结构是一项长期性、战略性任务,必须常抓不懈
我们时刻不能放松调整经济结构、产业结构和区域经济结构的步伐。我们强调稳增长的增长不是在过去的经济结构基础上的增长,而是在调整和优化经济结构基础上的增长。稳增长要注意优化投资结构、优化外资结构、优化外贸结构,在新增投资中要注重投资的质量、效益和科技含量,通过优化增量来调整存量,通过调整存量来为优质的投资增量腾出空间,即通过所谓的“腾笼换鸟”,来优化经济结构和产业结构。
国内产业结构不合理导致外贸结构不合理、质量和效益不高。因此,从长远发展上看,必须加快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快我国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为稳外贸提供强大的现代化产业体系和高质量的产业结构,促进我国对外贸易由“规模扩张”向“质量提高”转变。
4.惠民生的关键和重点就是稳就业
就业问题事关经济发展与社会和谐,是最大的民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就业“稳定器”在经济增速趋缓、经济结构性调整关键时期的重要作用得以突显。在经济驱动力逐步由投资和出口转为扩大内需之时,保证充分就业能确保人民有充足的收入水平和消费能力。稳就业需要各地方和各部门重点关注,优先从政策上予以保障和落实到位。为保持就业稳定、促进实体经济发展,国家发展改革委等17个部门在2018年7月联合发布了《关于大力发展实体经济积极稳定和促进就业的指导意见》。与此同时,作为我国人力资源要素市场领域的第一部行政法规,《人力资源市场暂行条例》自2018年10月1日起正式施行。
稳就业不仅需要各领域各部门全面系统地协调,更需要经济和社会体制改革的进一步推进,最终实现充分就业与经济发展的双向良性互动。因此我们做好稳就业的工作,既要应对外部环境变化带来的就业冲击,进一步加强对就业的监测和保障,也要大力促进高校应届毕业生、农村转移劳动力等群体的就业,加强对这些重点群体的职业培训,提供与就业相配套的公共服务,以确保就业局势总体平稳。
稳就业需要充分调动广大人民群众的积极性。发挥人才的主观能动性,需要不断深化分配制度的改革,保障人才个人的财产权益,保护人才创造的知识产权,对人才予以充分地尊重,最大限度地激发人才的创造活力。各地各部门应出台相应的政策,鼓励人才通过创新创业不断累积物质财富,同时引导人才将个人价值的实现与个人的精神追求同创新创造相结合,以人的活力推动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
5.防风险特别是防范金融领域的重大风险是当前和今后一段时间的重点工作
当前稳定金融运行不仅是防范化解重大风险的需要,还是振兴实体经济的需要。在2019年2月22日中央政治局第十三次集体学习时,习近平总书记特别强调:“金融要为实体经济服务,要满足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群众需要。金融是经济的核心抓手,金融活,经济活;金融稳,经济稳。经济兴,金融兴;经济强,金融强。经济是肌体,金融是血脉,两者共生共荣。我们要深化对金融本质和规律的认识,立足中国实际,走出中国特色金融发展的道路。”
归根结底,金融在社会经济中的主要作用应当是为实体经济服务,这不仅是金融的宗旨,更是有效防范抵御金融风险的关键核心。如果对金融业过度攫取资源、挤占实体经济发展空间听之任之,即便金融业在短期内能够获得超额利润,最终也将失去发展的根基和土壤,丧失发展的源动力,并有极大可能造成对社会经济产生严重冲击的金融危机和经济危机。我国金融业较为突出地表现出大而不强的问题,金融体系的安全性、稳健性,金融产品的多样性以及金融服务对大众需求的满足性与发达国家相比,存在较大的差距。企业特别是民营企业、中小微企业,普遍反映融资难、融资成本高、抗风险能力弱,这些问题尚未得到根本性的解决。可以看到,企业对金融服务的渴求和现有金融体系供给不足已经成为当前经济领域的主要矛盾之一。
因此,稳金融的大原则和大方针,便是让金融回归本源,服从服务于经济社会发展。金融工作的永恒主题始终在于防止发生系统性金融风险,要从更高的高度认识到主动防范化解系统性金融风险的重要性。此外,需要将主动防范化解系统性金融风险放在更加重要的位置,对重点领域风险尽早防范化解,早识别、早预警、早发现、早处置,下大力气不断完善金融安全防线以及对风险的应急处置机制。在市场准入、早期干预和处置退出三个阶段对暴露或者潜在的风险进行识别和应对,将风险防控的每一道关把控好,同时还需建立健全金融风险责任担当机制,采取多种手段全面保障金融市场稳健运行。
6.保稳定的工作重点是稳预期
在中美贸易战长期性和复杂性,以及外部环境变化不确定性增多的大背景下,稳定各方面预期,把中国自己的事情办好,把自己的本职工作做好,应该是战胜当前困难的关键所在。
稳预期的工作重点,就是要使各市场主体对政策稳定和经济前景充满信心。做好经济工作,需要特别注重预期管理,稳定的预期可以转化为良性的经济行为。党和政府经济管理职能的重要体现之一,就是在能够有效管理预期的同时科学引导预期。宏观调控的实质,就是一种预期管理。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的重要内容,即要求实现社会预期与经济发展的相互促进和良性循环。
“稳预期”不是被动应付、不作为或做表面文章,而是政府要不断提高管理经济工作的水平和能力,娴熟驾驭、及时应对复杂多变环境条件下的各种问题和挑战。要用稳定透明的宏观政策引导市场预期,也要注意稳住社会预期。通过社会预期的稳定增强对经济预期稳定的信心,也通过经济预期的稳定实现长期的社会预期稳定,两者相辅相成。从根本上看,“稳预期”要靠深化改革、扩大开放,在深化改革开放中要找准突破口和着力点。
稳预期的关键,在于确保一个时期内连续稳定的宏观政策,在此基础上加强对政策的前瞻性研究,兼顾政策的针对性和灵活性,精准把握宏观调控的度。“有度”意在适度,关键是正确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政府对经济的调控要有边界、有限度、有依据、有规律,要科学有效、张弛有度,要主动预调微调、强化政策协同,放眼国际视野。
总之,我们需要清醒地认识到,坚持稳中求进的工作总基调,要在宏观层面形成政策合力,从全局和战略高度做好稳增长、促改革、调结构、惠民生、防风险、保稳定各项工作,唯此才能始终保持稳中有进、稳中向好的总体经济运行态势,为保持经济社会大局稳定、健康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来源:人民论坛网(rmltwz)
作者:同济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教授、博导,同济大学财经研究所所长,同济大学国家创新发展研究院副院长、首席专家,上海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副主任 石建勋
一直以来,我们坚持“优秀师资、优良教学、优化管理、优质服务”的办学理念,立足东部,面向全国,服务地方、服务行业,为各地政府部门、企事业单位提供高质量的干部培训服务,目前已形成完整的培训服务体系。
中心的培训方式多样,既有讲授式、研讨式、案例式、模拟式教学,也有多样化的体验教学(包含现场教学)。由于不同教学方式之间往往存在一定的交叉,并没有哪一种方法可以“包打天下”,除以上常见的五种教学方式外,我们为大家提供“菜单式”、“订单式”服务,即:教学方式灵活变通,可根据委托单位所需的教学内容、教学目标及单位的实际情况量身定制个性化的培训方案。
延伸阅读——德行干部培训中心培训项目精选
1.全国领导干部“区块链”专题能力提升研讨班
版权所有:德行教育培训 咨询电话:0571-89086031 备案号: 浙ICP备19023798号-3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