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村运营是乡村振兴背景下的一种创新模式,通过整合村庄资源、激活闲置资产、重构产业生态,实现乡村经济价值的提升。其核心在于将村庄视为一个“有机整体”,以市场化思维盘活资源、重塑产业链、构建利益共同体。
以下是打造村域经济、激活乡村闲置资源的关键路径:
一、模清家底精准定位
1. 资源清查与分类
对村域内的土地、房屋、农田、山林、文化遗址等闲置资源进行全面摸底,建立“资源数据库”,明确产权归属和使用现状(如宅基地闲置率、撂荒地面积等)。
分类分级:将资源划分为“可经营性资产”(如老宅、厂房)、“生态资源”(如林地、水系)、“文化资源”(如非遗、古建筑)等,针对性设计开发路径。
2. 资源价值评估与定位
结合区域发展规划和市场需求,挖掘村庄的差异化优势(如田园风光、民俗文化、产业基础),明确村域经济的核心定位(例如文旅康养村、特色农业村、艺术文创村)。
二、产业重构激活内因
1. 一产提质增效
一村一品:推动农业规模化、品牌化:通过土地流转整合零散耕地,发展有机农业、订单农业,打造地理标志产品(如“一村一品”)。
延伸产业链:建设农产品加工厂、冷链仓储,开发伴手礼、预制菜等高附加值产品。
2. 二三产融合发展
文旅赋能:利用闲置农房改造民宿、研学基地;开发农耕体验、非遗手作等沉浸式业态。
数字赋能:搭建电商平台推广农产品,通过直播带货、社群营销链接城市消费市场。
绿色经济:发展光伏发电、碳汇交易等新能源项目,盘活荒山荒坡资源。
3. 产业生态构建
引入龙头企业或村集体牵头,形成“企业+村集体+农户”的联营机制,建立标准化生产、品牌运营、利益分配体系。
三、可持续性利益机制
1. 运营主体选择
村集体主导型:成立村集体企业或合作社,统一管理资源开发(如浙江鲁家村“家庭农场+公司化运营”)。
社会资本合作型:引入专业运营公司,通过O+EPC模式或股权合作开发项目,但需确保村民分红权。
村企混合所有制:村民以资源入股,与企业共建股份制公司,共享收益。
2. 利益分配机制
设计“保底收益+按股分红+劳务收入”的多层次分配模式,保障村民长期收益。
设立村集体经济发展基金,用于公共设施维护和村民福利。
3. 轻资产运营策略
招贤引资避免重资产投入,优先盘活存量资源(如改造而非新建),通过品牌授权、管理输出实现轻量化扩张。
四、政策保障机制创新
1. 土地改革与制度创新
推动宅基地“三权分置”,允许闲置农房使用权流转,发展民宿、农家乐、文创空间。探索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吸引社会资本参与开发。
2. 金融支持与人才引进
设立乡村发展专项基金,提供低息贷款或贴息支持。
建立“乡创人才库”,吸引新乡贤、返乡青年、艺术家等参与运营,配套创业补贴和住房保障。
3. 数字化治理
搭建智慧乡村平台,整合资源管理、电商销售、游客服务等功能,提升运营效率。
五、运营过程注意事项
1. 避免过度商业化
保留乡村原生文化肌理,防止“千村一面”。
2. 尊重村民主体地位
开发决策需村民参与,防止资本挤压村民利益。
3. 生态红线意识
严守耕地保护和生态修复底线,杜绝破坏性开发。
整村运营的核心逻辑是“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东”,通过系统性规划、市场化运作和社区化治理,将乡村从“沉睡资源”转化为“活力经济体”。最终目标是实现村集体增收、村民致富、城乡要素双向流动的可持续发展。(来源:网络)
※查看详细课纲-请点击“报名学习课程”索取或拨打电话:0571-89086031咨询。
版权所有:德行教育培训 咨询电话:0571-89086031 备案号: 浙ICP备19023798号-3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