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中,组织振兴处于高屋建瓴的地位。”乡村振兴的五个方面相互耦合,共生共融,其中产业、文化、人才、生态的振兴都离不开组织的振兴。组织振兴直接同乡村治理体系挂钩。中国有广大的乡村地区,地区发展建立在基层的基础工作上,基层组织地好不好决定着农村是一盘散沙、一滩坏水,还是一股紧绳、一汪清泉,决定着其他所有工作的效率和质量,决定着乡村振兴的进程。
什么是组织振兴
“组织振兴”从宏观上来看是在党的领导和群众的参与中构建结构优化、人才保障、运转有序的现代化乡村治理体系,从而推进乡村振兴目标的实现。
根据中央关于乡村振兴战略部署文件可分为三个方面的内容:一是加强农村基层党组织对乡村振兴的全面领导,二是促进自治法治德治有机结合,三是夯实基层政权。
“组织振兴”是“思想建设”、“制度建设”和“组织建设”(狭义)的集合体,不管是基层党组织、村民自治、法治德治、平安乡村还是经济组织,要得到顺利的实践,就必须形成正确统一的思想、科学运转的体制机制和高质量的人员安排体系。
中国知网“乡村振兴数据库”的“组织振兴”知识导航
组织振兴的价值体现
1.组织振兴是推进乡村振兴战略顺利实施的重要保障,富有号召力
乡村振兴,离不开基层党组织的坚强领导,离不开社会组织的协同治理,离不开村民的积极参与。在乡村振兴中,各级各类组织是振兴的保障条件,只有把保障条件抓好了,基层组织的领导力、向心力、凝聚力、战斗力才会增强,基层广大党员、人民群众的力量和智慧才能凝聚团结起来,乡村振兴才有坚实的基础和坚强后盾。
2.组织振兴是加强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的内生动力
实践证明,导致乡村各项建设发展滞后,关键要素是乡村组织建设不利。在无组织的乡村,在失去了“统一经营”的乡村,资金、技术、劳动力、人才等都不可能展现其积极的力量和前景。只有以组织振兴统领乡村振兴,才能推动农村基层党组织把党中央关于乡村振兴战略的方针政策宣传给农民群众,让村民了解并践行乡村振兴战略的规划;才能激发广大党员干部冲锋在前的动力,使其积极团结和动员广大农民群众,投身于乡村建设中,实现乡村振兴;才能将外部的“输血”资源转换为乡村发展的各类要素,成为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的内生动力。
乡村基层治理结构性张力框架
3.组织振兴是构建现代乡村社会治理体系的重要基础
在推进现代化建设进程中,构建现代化乡村治理体系已成为国家治理能力和治理水平的重要标志。乡村,作为中华民族不可动摇的根基,乡村治理是国家治理的基本单元,也是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基础性工程,更是推进乡村全面振兴的重要一环。加强乡村组织振兴,就是坚持在基层党组织的全面领导下,在基层党组织发挥先锋带动作用下,积极发挥乡村多元主体的智慧和力量,合成推动乡村振兴的强大动能。由此看来,组织振兴是构建乡村现代治理体系的基石,也是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实现乡村振兴的集中体现。
组织振兴的问题和挑战
1.基层组织自身的战斗力不强
农村基层党组织的凝聚力和战斗力直接影响到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贯彻落实。当前,部分农村基层党组织统领力、凝聚力、执行力、战斗力不强,在工作中不能很好地发挥战斗堡垒作用,制约了乡村振兴的有效推进。在日常生活中,部分党员党性意识淡化,在党不言党,在党不忧党,事不关己高高挂起;部分党员干部表率带头作用差,模范示范作用弱;部分党员干部弄虚作假、工作生活中出现不严不实的现象。
2.基层党组织工作的覆盖力不足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坚持大抓基层的鲜明导向,抓党建促乡村振兴”“以党建引领基层治理,持续整顿软弱涣散基层党组织,把基层党组织建设成为有效实现党的领导的坚强战斗堡垒。”这些论断为新时代基层党的组织建设确定了新的定位、任务和要求。一些农村基层党组织覆盖面和组织力量薄弱,对如何加强党组织领导核心地位认识不到位,主体责任意识薄弱,不能坚决有力地履行党建工作责任。有的基层党组织负责人对应知应会掌握不够,缺乏党建知识;部分基层党组织负责人自身素质不高,找不到基层党的建设与所从事中心工作结合的重点和切入点。
3.基层组织统领作用尚未得到充分发挥
新时代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战略提出了新的更全面的要求,即:在推进现代乡村治理进程中,必须要有多元化的参与主体,并充分发挥各方作用,既要各司其职,又要协作并进。但在推进现代乡村治理进程中,必须要有多元化的参与主体,并充分发挥各方作用,既要各司其职,又要协作并进。从协同治理的角度来看,存在于基层乡村的各类组织大多是各自为政,条块化分割情况较为严重,造成了治理资源的严重浪费,同时也使乡村治理的效率相对低下。
基层组织振兴的实现路径
1.加强基层党的制度建设
坚持和完善民主集中制为前提,充分发挥集体领导的核心作用,认真执行党内各项制度,保证决策的公开化透明化规范化。各地根据实际因地制宜,制定各项细化适用的党内制度,加强和完善民主议事制度、党建目标管理制度、群团工作责任制度、党员积分管理制度等,建立乡村振兴的制度保障体系。
2.构建党支部领导下的村民“自治”机制
理顺村民自治与村党组织、乡镇政府的关系,创新村民自治的有效形式。一是建立健全村务监督委员会。村务监督委员会应广泛收集民意,规范地调查分析,严格监督落实工作,并进行有效的通报反馈。二是发挥自治章程、村规民约的作用。引导村民积极参与,在广泛征得民意的基础上,通过基层民主协商,制定或修订自治章程和村规民约,形成村民自治的最大公约数,让农民清清楚楚知道干什么,怎么干,为乡村振兴战略的有效推进做好基础奠定工作。三是探索村民有效自治“微”模式。充分发挥村民主体地位,推动村民自治组织的完善,使乡村发展和秩序得到组织化保障。通过“微”模式,不断细化主体、明确范围、丰富内容,使村民转变被动参与客体为主动积极主体,真正成为乡村振兴的主人翁和受益者。
3.立足党建红色文化提高“德治”水平
一是着力振兴和发展乡土文化。注重加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通过整理村规民约、村史名人、风土人情等,不断挖掘深藏其中的乡土特色文化,乡村人文精神等,结合新时代特点进行传承弘扬、守正创新。结合本土热点,利用村庄宣传标语、文化大院、群众活动等广大村民喜闻乐见的多种形式,既能丰富村民文化生活又能形成人人参与、人人宣传、人人遵守的良好氛围。二是着力引导乡村道德建设,开展“身边道德模范”互评互译活动,推动村民勇于破除陈规陋习,讲道德、树新风。正面引导广大人民群众崇尚科学,树立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依法整治农村封建迷信活动,坚持“双管齐下”,整顿农村乱建庙宇行为,整顿农村文化市场,加强对参与封建迷信活动的群众的管理和教育。从完善治理机制入手,强化宣传教育,开展一系列专项整治活动,形成清新简朴的社会风气。
4.为乡镇赋权增能,深入推进乡村“法治”
一是加大普法力度,提高村民法治意识。通过各种形式的“法律下基层”宣传普及活动,培养村民遵法、信法、用法、守法的良好习惯,提高法律素养,营造良好的法治氛围。二是提高基层干部依法办事能力。落实乡村振兴战略,广大基层干部是关键。要切实提高基层干部依法办事能力,让依法履职、依规办事成为常态。要严格依法行政,严防以行政手段或行政命令代替依法行政。秉公执法是法治乡村建设的关键环节,只有秉公执法才能赢得人民群众的信任。要围绕乡村振兴过程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进一步健全执法制度、完善执法程序、强化执法管理、深化执法公开。推进覆盖城乡居民的公共法律服务体系建设是乡村振兴的内在要求。
5.创新集体经济组织形式,统筹协调资源要素
一是创新实现新型集体经济组织,利用市场导向的利益激励机制重组土地、资本和人力等资源。作为社区性合作经济组织,新型集体经济组织其土地归村(社区)或乡镇所有,它需要村(社区)或乡镇两级集体通过市场化的开发和利用来协调农村空间价值、各种资源要素等,村(社区)、乡镇两级集体可以自主经营定价,其产生的收益归全体村民所有。它可以统一管理,合同管理,双层操作和多层操作;可以是股份制组织形式,也可以是股份合作制组织形式,也可以通过个体股份和集体股份的结合,以三产带二产促一产,从而使集体对乡村各类资源和空间,统一开发、利用和分配。二是把党的民主集中制原则引入到经济组织体系。从发挥农民参与合作社的积极性入手,改变以往依靠行政命令进行执行的模式,发挥党的民主集中制原则优势,将其引入到经济组织体系,将个人与集体的利益进行捆绑挂钩,使“我为大家,大家为我”的理念深入人心,这样能不断增强干群的集体合作精神。公众认识到“加入合作社比不加入合作社好”,一人取暖不如抱团取暖,这样集体经济规模会不断扩大,同时也在对外谈判中增加议价筹码,使村集体成为市场竞争的核心企业,从而带动全村人民共同富裕起来,实现乡村振兴。
6.打造综合性农民合作社组织
要在基层党组织的领导下,重点发展这种生产、供销和信用三者合一的合作社组织,如果村内原来有经济合作社组织,那么党组织领导下的合作社组织要在利益分配等方面与其做好沟通衔接,纳入到党组织领导下的经济合作社中,做大做强综合性合作社组织。同时,村“两委”,农民专业合作社和其它农村社会组织,要处理好相互之间的关系,既分工又统一,既要专业又要综合。
7.坚持用制度规范和提升支部建设
对于乡村各项建设来说,支部是关键力量,是贯彻落实乡村振兴战略部署安排的中流砥柱,更是带动引领村民积极参与的先锋部队。一是建立基层组织干部选拔任用机制,充分发挥支部委员的先进模范作用,打造一批本领过硬、信念坚定的领军队伍,塑造人才振兴的良好氛围。二是建立合理利用本土人才信息机制。建立本土人才信息库,利用现代化信息技术对大学生、企业家等各行各业的本土人才信息进行汇总登记,适时举办乡村振兴人才对话交流会,广泛倾听群众意见,吸收先进观点理念。三是建立帮扶赶超良性竞争机制。鼓励各支部之间互相交流学习,互相帮助共同提高。特别是要注意先进帮后进,通过相互间的交流对比,找出差距,找准目标,形成赶超帮扶良性竞争。
结语
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民族要复兴,乡村必振兴。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中,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是重中之重,必须有强有力的政治统领和组织保障。强化组织振兴,对于广大党员干部来说,必须提高政治站位,从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大局和全局上来认识和理解乡村振兴的重要意义,把乡村振兴作为为民造福的根本政治担当,切实提升落实乡村振兴战略的政治定力和政治能力,积极主动在乡村振兴的伟大实践中发挥积极作用。
组织振兴是复杂的,是乡村振兴中的一大考验,它历经千年历史的探讨而来,在各个乡村中呈现出千万种形态。在未来的几十年里,乡村还将不断地寻找自己的组织路径,开拓创新,直到走出当下的多重问题和多重矛盾,实现城乡的融合、治理的科学。(来源:网络)
※查看详细课纲-请点击“报名学习课程”索取或拨打电话:0571-89086031咨询。
版权所有:德行教育培训 咨询电话:0571-89086031 备案号: 浙ICP备19023798号-3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