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2025年中央一号文件背景下,农文旅融合发展规划需围绕以下要点展开:
一、政策融合与战略定位
1. 强化文旅赋能乡村振兴
推进乡村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开展文化产业赋能乡村振兴试点,提升乡村旅游特色化、精品化、规范化水平。
2.统筹城乡要素流动
深化农村土地制度改革,探索宅基地使用权跨村流转试点,健全乡村振兴投融资机制,为文旅项目提供用地和资金保障。
二、业态创新与产业升级
1. 培育新业态
发展庭院经济、林下经济、民宿经济,推动休闲农业、乡土研学、非遗体验等业态融合,形成“农业+文旅+科技”全产业链。
2.打造特色品牌
实施农业品牌精品培育计划,结合地域文化打造“非遗工坊+研学”“民俗节庆+剧本游”等IP化项目,提升土特产附加值。
三、科技赋能与智慧化转型
1. 数字技术应用
利用VR/AR还原农耕场景、开发无人机低空观光,推动景区智慧化管理(如AI客流调度、区块链溯源),提升游客互动体验。
2.数字基建建设
完善农村5G网络、冷链物流和大数据平台,支持沉浸式乡村博物馆、虚拟现实农事体验等新场景落地。
四、文化遗产保护与活化
1. 传统村落保护
推进传统村落特色保护区建设,活化利用古梯田、宗祠等资源,打造沉浸式文化体验场景。
2.非遗产业化
建立“乡村非遗生产性保护示范基地”,开发手工艺工坊、戏曲展演等可体验项目,推动文创产品市场化。
五、基础设施与生态治理
1. 完善交通网络
深化“四好农村路”建设,加强村级寄递物流综合服务站布局,提升乡村旅游可进入性。
2.绿色生态发展
发展森林康养、低碳露营等业态,严守耕地保护红线,严禁“挖湖造景”等破坏生态行为。
六、人才与机制保障
1. 人才引进与培育
实施乡村振兴人才支持计划,吸引设计师、数字游民等入驻乡村,推动“乡村创客空间”发展。
2.联农带农机制
通过“合作社+农户”“保底收益+分红”等模式,确保农民参与文旅项目并分享收益。
总结
农文旅融合需以政策为引领、科技为支撑、文化为内核、生态为底线,通过业态创新、要素整合和机制优化,实现乡村资源价值重构与可持续发展。
※查看详细课纲-请点击“报名学习课程”索取或拨打电话:0571-89086031咨询。
版权所有:德行教育培训 咨询电话:0571-89086031 备案号: 浙ICP备19023798号-3 网站地图